浙江临安特色早点怎么做?
[来自临安两昌地区50位名小吃、名鱼宴的烹饪制作能手参加现场大比武,临安区商务局、餐饮协会、各镇成校、嘉宾、游客组成的评委团,按照口味、质地、造型、色泽、营养卫生、地方特色、文化内涵、创新发展八个方面,现场品尝、综合打分,评选出了“十大浙西传统名小吃"和“浙西特色名鱼宴"一、二、三等奖。]【学地方名早餐合肥早点培训班最擅长_安徽合肥有教浙江早餐的吗?】
■[水旱包]
[每年的年三十,徽杭古道第一村浙川村,家家户户都忙着裹粽子、打麻糍、打年糕,寓意年年如意、步步高升。但要说最具特色的,还是那道只有徽杭古道一带特有的面食水旱包。]
[水旱包外型和饺子相似,但个头比水饺大得多,外皮薄得似纸一般,能看到包子里的馅。制作水旱包,关键是里面的馅料。馅内加汤汁的称水包,馅中不加汤汁的称旱包,将做好的水包和旱包一起放进蒸笼里蒸熟,端出来后,大家俗称为水旱包。]
[水旱包除了正月里吃外,每年的农历四月十五日、七月十五日、十月十五日,浙川村家家戸户都做水旱包,预祝一年四季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]
■[麻糍]
[麻糍是浙江、闽南、江西传统名点,为春节等传统节日食俗。由糯米等食材制作而成。]
[它种类很多,有麻糍泻、麻糍滑、米筛花、麻糍食果等等,成品洁白如雪,柔软如绵,光滑细腻,不粘碗,不钉牙糊口,老小皆宜,食者无所禁忌。]
[麻糍为宜丰、潭山、天宝、同安、鼓浪屿、花桥等地传统米馃,麻糍由当地特产糯米做原料。其米粒粗而短,粘性介于糯米和梗米之间。该麻糍具有软而不粘、味香色好、煎煮皆宜、饱食不腻等特点。]
[先将糯米碾白、洗净,浸一天一晚,滤干蒸熟,倒入竹盘内拌适量碱水,米饭成金黄色后,用甑蒸第二次,上大气后倒入石臼内,用竹(木)杆舂至不见米粒,表面光滑时,取出搓条,切成长8寸、宽1寸半、厚1寸左右的长条,或填入有花纹的模具内压成圆形饼状,冷却后漂入碱水内。吃时切成片,放入鲜汤内煮熟,加大蒜、辣椒、酱油、味精等调料,或水煮、油炒后,拌白糖或加食盐皆可。]
[用来嵌麻糍的馅种类不少。有豆沙、豇豆、油麻等,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用咸菜馅或其它混合馅,也有将山里的棉花青(绍兴称艾)预先剁成碎末捣进去做成青麻糍的。麻糍的吃法也很多,可油煎、可火烤……]
■[湍口索面]
[做索面,温度和湿度太高都不行。所以制作的“黄金季”是每年的霜降至开春这段时间。]
[做索面是个通宵达旦的“累活”,工序烦琐,从和面到收面,需两昼夜。对面、油、盐等料的选用、配比,以及制作过程中对时间和力道的掌握,皆有讲究,须拿捏有度。主要工序有:和面、拉大条、盘小条、上面(绕面)、醒面、出面、分面、晒面、收面等。]
[做索面要提前一天和面,和面前要先了解第二天的天气。如果气温高或者阴天,就要少放盐;气温低或者晴天,盐就要多放点。差不多每10斤面粉,放半斤左右盐,7斤水。]
[吃过早饭后开始和面,一团面要和上一个半小时。如果和面时间不足,面坯不筋道,韧性不足,拉伸时容易扯断。]
[和完面,把面坯放在面板上盖上油布,“醒”(即发酵)五六个小时,再用手掌挤压成一米多长、二十来厘米宽、厚度在四厘米左右的长面团。然后用刀把面团切割成像油条一般粗的长条,呈圆形盘放在篾箪里,撒些干面粉防止黏连,用席布盖上,再“醒”上两三个小时。]
[然后把长条面团搓揉至拇指一般粗细,盘放到油盘中,每盘一层,抹上少许菜籽油,盘好后再用油布盖好。再过五六个小时,大概在后半夜一两点,就要盘面了。]
[把两根索面箸(小竹竿、约80厘米长)平行插入“羊头”(盘索面的器具)上的两个间隔约10厘米的孔里。把面呈“S”形一圈一圈地缠绕至两根索面箸上(每箸约般盘20圈),然后放置于面橱中盖好油布,再“醒”几个小时。]
[第二天清晨就可以出面了。把面橱里的面一箸一箸拿出来,将其中一根面箸插在晒面架上方的小孔中,再用手将另一根面箸轻轻下压,将面拉长。每次约拉四五十厘米,间隔半小时,再拉,一直拉到2米左右长,最后将底端的面箸插入晒面架下方的木孔中。在拉面的过程中,还要“分面”,手持两根长筷,从顶部往下方扯分,防止索面黏连。]【学地方名早餐合肥早点培训班最擅长_安徽合肥有教浙江早餐的吗?】
[天气晴好的话,用不了几个小时就可以收面了。把下方和顶部粘在面箸上的接点先后剪断,把面从架子上拿下来,盘成“8”字形,装在谷篓里或纸板箱里。]